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9 08:49:11  浏览:819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体人字〔2000〕373号
  

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体育总局(公章)
  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
  
  为加强我总局系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国家人事部职称改革的有关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的要求,进一步调整部分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限
  按照政府机构改革提出的“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和职称改革提出的“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向社会评价过渡”的要求,下放和调整部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评审权限。
  (一)将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直接组建的部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授权有关直属单位进行组建;有些社会通用性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委托有关行业部委或地方相应评审组织评审。
  1.将新闻、出版系列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主任记者、主任编辑、副编审)的评审权限下放体育报业总社;新闻、出版系列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高级记者、高级编辑、编审)委托新闻出版署评审。
  2.将经济、会计、工程、翻译、中专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译审、副译审、高级讲师)委托地方或有关部委进行评审;经济、会计系列的中级及以下职务任职资格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3.体育信息中心、昆明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组建科研和工程系列中级评委会;对外体育交流中心组建翻译系列中级评委会;运动医学研究所组建体育科研和卫生系列中级评委会;体育科研所组建科研系列中级评委会;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组建科研和卫生系列中级评委会。
  4.具备条件的单位根据需要可申请组建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中级评委会,并报总局审批,不具备组建评委会条件的单位有关人员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人事司统一委托有关单位评审。
  (二)总局重点加强对教练、体育科研、卫生三个具有体育行业特殊性的评委会建设。总局继续组建国家级教练职务审定组,负责全国国家级教练和总局直属单位高级教练职务任职条件的审定;各直属体育院校和有关训练单位,可根据需要申请组建教练中级职务审定组。总局继续组建体育科研和卫生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并在评委会中吸纳少数省区市体育方面的专家担任评委,负责总局系统并受理地方委托的体育科研、体育医务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的评审。
  (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教授、副教授评审权的直属体育院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搞好所授予体育专业教授、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四)各单位无评审权限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不得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如确需组建评委会的,应按照要求报总局审批。各单位评委会的组建要分层次、分系列,不能混合组建高、中级评委会,更不能代评非本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总局授权组建评委会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总局有关评审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对于违规操作的单位将取消其评审权限。
  二、按照国家人事部有关组建和调整评委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评委会建设
  经过批准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人事部和总局有关组建和调整评委会的要求,加强各级评委会的建设。
  评委会是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组织,有评审权的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人事部有关组建评委会的要求,挑选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评委会。高级评委会成员不得少于17人,委员应具有本专业的高级职务,正高职务不得少于三分之二。中级评委会成员不得少于13人,委员应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务,具有本专业高级以上职务的人数不得少于二分之一。有评审权的单位组建评委会达不到规定的人数要求时,可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外单位同行专家担任评委。
  评委会原则上两年调整一次,每次调整人数不应少于三分之一,调整时间为当年评审工作开始的前一个月,新组建或调整评委会必须报人事司审批。
  为加强对各级评委会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工作,各单位应按照人事司职称评审工作的安排,部署当年的职称评审工作,有评审权的单位原则上于每年的第四季度召开评委会,并将评审工作安排报人事司。
  各单位评审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将当年评审工作情况和评审结果报人事司备案。
  三、研究制定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进一步提高评审工作的质量
  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要评出水平、评出导向。通过评审,达到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为此,各单位要根据有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结合体育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制定评审标准。
  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单位,要依据各系列《条例》,结合体育特点,细化评审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审标准或评审细则,经人事司审批后,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依据。
  人事司负责进一步完善《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和研究制定《体育科研、卫生系列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和细化,不断提高评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评审工作的杠杆调节作用,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各单位人事部门要严格各系列《条例》和制定的《标准》,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能力、业绩及考核等材料进行审核,为召开评委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评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系列《条例》和《标准》规定的各项任职条件,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全面考核、择优晋升,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搞迁就照顾,努力做到评审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确保评审质量。
  四、合理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任务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是实际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各单位要在总局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职务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有关管理规定。尤其要确定特殊、关键岗位的任职标准,并加强管理。
  各单位要在的岗位数额内,根据事业发展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要,确定各系、部、处(室)的岗位设置方案。岗位设置应以编制定员为依据,以实际需要为前提,按照工作性质确定岗位类别,按照专业技术难易程度设置职务档次,根据工作量大小核定各部门的岗位数额。
  专业技术岗位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严格按照岗位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因单位工作性质、任务的调整,需要增减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和岗位设置层次的,应按照要求上报人事司进行重新核定。
  各单位要根据核定的岗位设置方案,逐步研究提出符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实际的岗位名称和岗位规范,为过渡到“按岗聘任,以岗定薪”做好必要的准备。
  五、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后管理
  科学设岗是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基础,专业技术人员获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聘任的基本条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搞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是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在科学设岗和认真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本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以来的工作经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制度,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聘后管理。
  各单位要按照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重新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行“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各单位要在岗位职责、任务确定的基础上,根据任职条件,按照“个人申请、双向选择、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程序,选聘各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岗位,主要用于聘任本单位现有具备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现岗位无合适人选,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公开招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任务可设特聘岗位,特聘岗位工资待遇应高于一般岗位工资待遇。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是实行聘任制的重要内容,要与事业单位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结合起来,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聘任手续,强化聘约管理,单位领导负责聘任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呈报表》,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实行分级聘任;单位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由单位研究提出报人事司审批聘任。
  各单位应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聘后管理,要按照《条例》和聘约,及时检查和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并不断规范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六、妥善解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规范有关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办法
  (一)新接收毕业生初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确认其所学专业与拟聘专业技术岗位相对应,并严格履行初聘手续。无评审权的单位初聘专业技术职务,须由单位填写《初聘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连同学历证明一并报人事司审批后再履行聘任手续。通过资格考试获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须报人事司备案。
  (二)担任单位主要领导职务并承担部分专业技术工作,其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与单位主要工作性质一致,具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经批准,可兼任专业技术职务;对于过去长期从事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因工作需要调整到领导岗位的人员,目前单位工作性质与过去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性质不一致,但仍然承担部分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主要领导,经批准,可按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原则上不予聘任。
  (三)各单位中层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应按照上述原则执行,聘任后须报人事司备案。
  (四)从外单位调入专业技术人员,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和工作需要决定是否聘任,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如与现有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不一致,需按《条例》和相应的评审《标准》重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如调入前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现有岗位一致,则需由具备该系列评审权的评委会进行重新确认后,再办理聘任手续。
  (五)严格控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转换,因工作需要确需进行资格转换的,所要求转换的系列应与原系列的要求相近,且必须在新岗位工作满一年后,按照评审程序和条件,经过相应系列评委会评审通过后,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百含复合挂钩”审计暂行办法(已废止)

交通部


交通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百含复合挂钩”审计暂行办法
1992年7月21日,交通部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以下称企业)“百含复合挂钩”工作的审计监督,保证企业含量工资的收、支、结算合规合法,充分发挥审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施工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制中的作用,根据《交通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总额同产值、实现利润复合挂钩的结算办法》(以下称《结算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各企业“百含复合挂钩”的年终结算,须经本单位的审计部门按本办法规定审计。未经审计,部不予审批。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经部批准实行“百含复合挂钩”的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

审计主要内容
第四条 各企业审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计提含量工资的产值、利润、系数和计提额,含量工资的支出和结余以及“百含复合挂钩”结算主要基础工作进行审计。
第五条 含量工资计提的审计
1.计提含量工资产值的审计
(1)计提含量工资的产值的计算口径是否与《结算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相符;
(2)产值的统计与计算是否真实准确,有无将各种应计收入的不入帐或长期挂帐,将外发包产值作为自行完成产值统计以及其它造成产值不实的现象。
2.计提含量工资利润的审计
(1)实现利润的计算口径是否符合《结算办法》第三条的规定;
(2)实现利润的计算是否严格按财政部发布的《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国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是否有挤占成本、隐瞒或虚增利润的现象;


(3)是否按财务决算所列实现利润总额为计提利润含量工资的依据。
3.计提含量工资系数的审计
各单位采用的综合含量系数、产值工资含量系数、利润工资含量系数及利润工资含量调节系数是否经部核定并明文下达。
4.含量工资计提额的审计
(1)应提含量工资总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2)与“百含复合挂钩”相联系的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全员劳动生产率这四项考核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标准,未达到规定标准的是否相应扣减了应提含量工资。
第六条 含量工资支出的审计
1.实发含量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是否符合《实施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实行“百含复合挂钩”的人员范围是否符合《实施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有无自行变更发放范围和违反含量工资构成的现象;
2.有无将应由含量工资内开支的工资性支出,列在含量工资外支出;
3.对外包工工资的管理及计算口径是否符合《结算办法》第六条第4款的规定;
4.含量内工资、含量外工资的工资性支出,是否按财务规定的开支渠道列支;
5.对含量工资支出的控制,是否符合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低于产值的增长速度,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企业实发工资总额的递增速度不超过20%的规定。
第七条 含量工资包干结余的审计
1.是否违反规定,将含量工资包干结余转移或挪作他用;
2.是否将应列入当年含量工资开支的工资性支出列入了含量工资包干结余基金中开支。
第八条 “百含复合挂钩”主要基础工作的审计
1.含量工资的提取是否实行“按月预提,按年结算,专项存储,先存后用”的办法;
2.对产值、工资总额的统计是否符合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3.劳资部门的含量工资统计报表和台帐是否健全、准确;
4.财务部门《“百含包干”情况表》、《“百含复合挂钩”结算表》是否正确,所列数据与利润表、专项资金表的相关数据是否衔接;
5.劳资、财务、计划统计部门的有关数据是否一致。

审 计 程 序^
第九条 各企业审计部门要根据驻部审计局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审计及对下属单位的抽审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按审计工作程序组织实施。
第十条 各企业在对本单位“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审计前,要对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的“百含复合挂钩”年度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抽审,重点抽审可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进行,但每年重点抽审面不得少于所属单位总数的30%。
第十一条 各企业对在“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审计及对下属单位重点抽审中查出的问题,要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责成有关部门执行。
第十二条 各企业应在本单位“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报表报出后十天内,将审计报告分别报送驻部审计局和部人事劳动、财务会计司。审计报告应包括:本单位当年含量工资的收支、 等基本情况;本单位在“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对改进“百含复合挂钩”办法的建议等内容。
第十三条 部人事劳动司、财务会计司在审批各企业“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时对审计报告中提出但尚未得到处理的问题,应商驻部审计局研究解决。驻部审计局可根据需要安排审计或审计调查。
第十四条 “百含复合挂钩”年终结算审计结束后,按年度建立专项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企业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驻部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代表议案办理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代表议案办理规定

(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4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规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的办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 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代表议案,是指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代表)依法联名提出,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交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办理,并由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
  代表议案既可以是单个的议事原案,也可以由多个相同或者类似的议事原案合并组成。
  第三条 代表议案办理工作应当科学计划,精心组织,切合实际,讲求实效。
  第四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 (以下简称主任会议)领导、协调代表议案的督办工作。
   常务委员会选举联络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是代表议案督办工作的办事部门,负责代表议案的登记、转交、联系等具体事务性工作。
  具体督办工作由主任会议确定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督办部门)负责。
  第五条 代表议案应当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后三十日内由常务委员会交付市政府办理。
  第六条 市政府应当由市长或者指定的副市长负责代表议案办理工作,并确定相应的代表议案承办部门(以下简称承办部门)。
  第七条 市政府应当根据代表议案的内容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制定办理方案。
  办理方案应当包括目标、责任、措施和完成时限等。
  第八条 承办部门在草拟办理方案时应当听取代表议案领衔人和有关代表、常务委员会督办部门的意见。
  第九条 市政府应当在代表议案交付之日起三个月内,将办理方案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十条 市政府认为代表议案可以在六个月内办理完毕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可以不提交办理方案,直接将办结报告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在接到市政府提请审议的办理方案后,由主任会议决定交有关督办部门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报告;初审报告经主任会议审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督办部门初审和常务委员会审议办理方案时,应当邀请代表议案领衔人和有关代表参加。
  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办理方案时应当作出决议或者决定。
  办理方案未获得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应当重新制定办理方案并提请下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十二条 承办部门应当定期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报告议案办理情况。
  办理方案分阶段实施的,承办部门应当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向督办部门报告实施情况。报告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第十三条 市政府在办理代表议案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需对办理方案的时间、措施等作较大调整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整方案报告。处理程序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代表议案办理完毕,市政府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交办结报告。处理程序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督办部门初审办结报告和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审议办结报告时,应当邀请代表议案领衔人和有关代表列席会议;涉及专门问题时,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列席会议;主任会议或者督办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
  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办结报告时应当作出决议或者决定。办结报告未获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应当继续办理,并按照常务委员会会议决议或者决定的要求重新提交办结报告。
  第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或者督办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代表对代表议案办理情况进行视察、检查。
  对已经办结的代表议案,常务委员会应当组织代表进行复查。
  第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依法就办理工作提出质询或者询问时,市政府及其承办部门应当予以答复。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应当向本届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代表议案办理情况,并将报告印发全体代表。
  代表议案在本届市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内未办理完毕的,由下一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继续督办。
  第十九条 有关承办部门违反本规定的,常务委员会应当要求有关部门限期改正,并可以建议有关机关对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代表议案交由常务委员会办理的,按照《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执行。
  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代表议案交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或者其他部门办理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