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1:46:23  浏览:854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十八号)

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经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2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一二年七月九日




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

(2012年6月28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障职工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职工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特区内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标准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

  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办法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费征缴、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等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条 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标准为:

  (一)用人单位以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二按照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按月缴纳;

  (二)职工按照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一按月缴纳。

  第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本规定确定的各项失业保险待遇和国家规定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费用。

  第六条 用人单位失业保险费征收实行向下浮动的浮动费率制度,幅度不超过失业保险费缴费标准的百分之四十。

  失业保险费征收费率浮动的具体幅度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与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比例、辞退职工比例、就业安置率等因素,由市社保机构确定。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七条 失业人员符合法定条件的,享受下列失业保险待遇:

  (一)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标准为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

  (二)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本市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医疗保险费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

  (三)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遗属可以一次性申领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四)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或者补贴。

  第八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其缴费年限核定:

  (一)缴费年限一至四年的,每满一年,领取期限增加一个月;

  (二)缴费年限四年以上的,超过四年的部分,每满半年,领取期限增加一个月。每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第九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自受理失业人员申请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核认定,并将结果及有关事项告知申请人。

  对经审核认定符合法定条件的失业人员,市社保机构应当从受理后的下月开始支付失业保险金,并为其办理医疗保险参保手续。

  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支付失业保险金之月起计算。

  第十条 用人单位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及时为职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注明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具体原因,告知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失业人员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将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市社保机构。

  用人单位拒绝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的,失业人员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责令用人单位出具书面证明;拒不出具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处以每人五千元的罚款;因用人单位拒绝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导致职工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职工应当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为不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参保手续的,其所建立的失业保险关系无效,已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本金分别退还参保单位和个人,利息记入失业保险基金。已支付的失业保险待遇予以追回。

  用人单位弄虚作假,为不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参保手续,尚未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由市社保机构按违规参保人数对用人单位和违规参保人处以每人五千元的罚款;已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对用人单位和违规参保人处以已支付失业保险待遇五倍的罚款。

  用人单位弄虚作假的,对违规参保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依法负连带责任。

  市社保机构应当将用人单位的违规情况向社会公开,并纳入企业诚信记录。

  第十二条 非本市户籍职工及其所在用人单位可以于本规定施行前,按照本规定确定的缴费标准补缴2011年7月1日起至本规定施行之日的失业保险费。

  第十三条 本规定未作规定的事项,适用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四条 根据本规定应当制定具体办法的,市政府应当自本规定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北省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一条 为了正确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的价值量,保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营运效益的不断提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乡(含镇、办事处,下同)、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以下简称农村集体资产)的评估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依照本办法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单位(以下简称权属单位)在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一)资产拍卖、出售、转让;
(二)以招标方式发包、租赁资产经营权;
(三)实行兼并、分立、联营、股份经营及改组股份合作经营;
(四)以股份的形式将存量资产折股量化或折股出售;
(五)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开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六)企业清算;
(七)资产毁损;
(八)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权属单位发生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认为需要的,可以进行资产评估:
(一)以资产抵押或作经济担保;
(二)更换主要领导人;
(三)资产的非平均承包经营;
(四)承包期满评价经营管理状况;
(五)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范围包括:依法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自然资源、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七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必须遵循真实、科学、公正、可行的原则,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评定和估算。
第八条 权属单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必须委托具有合法资格的县、乡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或其他社会中介组织(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办理。
第九条 权属单位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时,应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评估机构应对权属单位提供的有关情况和资料保密。
第十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请立项;
(二)委托评估;
(三)资产清查;
(四)评定估算;
(五)验证;
(六)确认。
第十一条 权属单位进行资产评估,应事先向所在地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交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并附报财产目录和有关会计报表等材料。
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收到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后,应在10日内作出准予立项或不予立项的决定,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二条 权属单位收到准予资产评估立项通知书后,可以委托评估机构评估资产。委托评估机构不受地区的限制。
第十三条 权属单位应当与被委托的评估机构签订资产评估协议(合同),明确评估对象的类型、范围,评估基准日,评估的目的、要求和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
第十四条 评估机构应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权属单位委托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向权属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
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必须由资产评估机构法定代表人、评估人员同时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公章后方为有效。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对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权属单位应自收到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之日起20日内,召开成员代表大会讨论,提出验证意见,并将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和验证意见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六条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应自收到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和验证意见之日起45日内组织审核、验证,确认资产评估结果,并下达确认通知书。
第十七条 权属单位对确认通知书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确认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裁定,并下达裁定通知书。
第十八条 权属单位收到生效的确认通知书或者裁定通知书后,应及时向全体成员公布,根据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帐务处理。
第十九条 农村集体资产重估价值,根据资产原值、净值、新旧程度、重置成本、获利能力等因素和本办法规定的评估方法评定。
第二十条 农村集体资产评估方法包括:
(一)收益现值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的,应当根据被评估资产合理的预期获利能力和适当的折现率,计算出资产的现值,并以此评定重估价值。
(二)重置成本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的,要根据该项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重置成本,减去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积折旧额,考虑资产功能变化、成新率等因素,评定资产的重估价值;或根据资产的使用期限,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重新确定成新率,评定重估价
值。
(三)现行市价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当参照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评定重估价值。
(四)清算价格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的,要根据权属单位清算时其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价值。
(五)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规定的其他评估方法。
第二十一条 对流动资产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制品、半成品、协作件、库存商品等进行评估时,应当根据该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考虑购置费用、产品完工程度、损耗等因素,评定重估价值。
第二十二条 对未成年的果树、林木及新建池塘、水利设施等进行评估时,应根据投入积累状况,评定重估价值。
对成年果树、林木及使用多年的池塘、水利设施等进行评估时,应根据资产现状,结合前三年的投入、产出情况,考虑预期的获利能力,确定重估价值。
第二十三条 对有价证券的评估,参照市场价格评定重估价值;没有市场价格的,考虑票面价值、预期收益等因素,评定重估价值。
第二十四条 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区别下列情况评定重估价值: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
(二)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其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
(三)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
第二十五条 资源性资产的评估,可参照市场价格评定重估价值。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其收益为基础,按照资源征用和转让时的补偿价格和资源的地租本金化价格,确定重估价值。
第二十六条 权属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宣布资产评估结果无效,责令限期改正或重新进行评估,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规定申请立项评估集体资产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的;
(三)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
第二十七条 评估机构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玩忽职守或作弊,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由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宣布资产评估结果无效,并由授予其评估机构资格的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评估机构予以警告或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九条 评估机构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其收费不得违反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0月28日

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 等


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985年8月30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 劳动人事部


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下达的《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执行。现结合高等学校的情况和特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教职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一)职务名称
1.教学人员。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务分列。
2.科研人员和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确定的职务名称系列分列。
3.实验人员。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分列。
4.行政人员。高等学校按正副院(校)长、研究生院正副院长、正副教务长、正副总务长、正副处长、正副科长(正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分列。
其他需要新增加的职务名称,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另列。
(二)教职员的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
1.职务工资。按教职员职务分列工资等级,一职数级,相近职务之间工资额上下交叉。
(1)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见附表一)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见附表二)
(3)高等专科学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参考表(见附表三)
(4)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见附表四)
(5)政治工作人员参照同级行政人员工资标准执行。
(6)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工资标准,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各有关主管部门同类人员的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2.基础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执行。
(三)高等学校的工人,原则上执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的结构工资制及其工资标准。
生产性工人岗位(技术)工资标准,由学校参照国家机关工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标准表,结合学校的特点拟定,但需报经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实施工资改革的补充规定
(一)各校要按教育部制定的编制标准的暂行规定,核定编制,定编定员。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对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名称系列有关规定、职责规范、人员结构比例、人数限额,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整,明确职务,制定岗位责任制,建立考核制度。
(二)教学人员中凡按照1960年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和198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贯彻执行〈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在1983年9月1日以前已经确定有教师职务并且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律按其职务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三)高等学校正副院(校)长的最低职务工资标准,要根据学校规模大小、专业设置数量和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点的情况确定,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由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教育)厅(局)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中央部属高等院校,由主管部门审批。一般院(校)正副院(校)长,可执行正副院(校)长五级职务工资标准;少数院(校)正副院(校)长,可执行正副院(校)长六级职务工资标准。研究生院正副院长、教务长、总务长的职务工资标准,根据干部主管部门批准的职级待遇,可以执行副院(校)长或处长的职务工资标准。
(四)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分别执行院(校)长、副院(校)长的职务工资标准;系级或相当系的单位专职党总支书记,执行处长或副处长的职务工资标准。
(五)教师兼任相当副科长以上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的,职务工资按所担任两种职务中职务工资高的一种确定。
(六)教职员调到“老、少、山、边、穷”地区和条件特别艰苦地区做教育工作的,待遇从优。
(七)高等学校派往国外学习人员中的国家正式职工,凡属1985年6月30日在册的,列入这次工资制度改革范围,新定工资发放期限,按国家对出国学习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八)建立学校基金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规定,由主管部门核定其收入分成的比例和各项基金的比例。用于奖励基金的只能是一少部分,多发的奖金按规定缴纳超限额奖金税。
(九)高等学校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随同教育部门办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一起进行,执行同一的工资标准,增加的工资从1985年1月1日起发给,其中由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增加的工资,从7月1日起发给。其他附属事业单位均和高等学校校本部工资制度改革同时进行,增加的工资从1985年7月1日起发给。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教育厅(局)可以依照本方案,在不高于本方案职务工资标准的原则下,制定适合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含部属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审核,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抄送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高等专科学校行政人员的职务名称和职务工资标准,可参照“高等专科学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参考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中央部门所属高等专科学校,应执行当地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
(十一)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附表一:
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六类工资区)
--------------------------------------------------------------------------
| |基| 职务工资标准 |
|职 务|础|----------------------------------------------------------|
| |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 |资|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 授|40|315 |260 |215 |190 |165 |150 |140 |130 |120 | |
|------|--|----|----|----|----|----|----|----|----|----|----|
| | |* |* | | | | | | | | |
|副教授|40|190 |165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 91 | 82 |
|------|--|----|----|----|----|----|----|----|----|----|----|
| | | |* | | | | | | | | |
|讲 师|40| |110 |100 | 91 | 82 | 73 | 65 | 57 | | |
|------|--|----|----|----|----|----|----|----|----|----|----|
|助 教|40| | | 57 | 49 | 42 | 36 | 30 | | | |
--------------------------------------------------------------------------
单位:元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 | | | | | | |
----------------|----|----|----|----|----|----|----|
* |* | | | | | | | | |
355 |300 |255 |230 |205 |190 |180 |170 |160 | |
----|----|----|----|----|----|----|----|----|----|
* |* | | | | | | | | |
230 |205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1 |122 |
----|----|----|----|----|----|----|----|----|----|
|* | | | | | | | | |
|150 |140 |131 |122 |113 |105 | 97 | | |
----|----|----|----|----|----|----|----|----|----|
| | 97 | 89 | 82 | 76 | 70 | | | |
------------------------------------------------------------
注: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本人现行工资接近上述工资标准(指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
之和)的人员。

附表二:
高等学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六类工资区)
----------------------------------------------------------------------------
| |基| 职务工资标准 |
| 职 务 |础|----------------------------------------------|
| |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 |资| | | | | | |
|--------------------|--|----------------|----|----|----|----|----|
| | |* |* | | | | | | |
|院(校)长 |40|215 |190 |165 |150 |140 |130 |120 |110 |
|--------------------|--|----|----|----|----|----|----|----|----|
| | | |* | | | | | | |
|副院(校)长 |4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 91 |
|--------------------|--|----|----|----|----|----|----|----|----|
|处长 |40| | |130 |120 |110 |100 | 91 | 82 |
|--------------------|--|----|----|----|----|----|----|----|----|
|副处长 |40| | |110 |100 | 91 | 82 | 73 | 65 |
|--------------------|--|----|----|----|----|----|----|----|----|
|科长(主任科员) |40| | | 91 | 82 | 73 | 65 | 57 | 49 |
|--------------------|--|----|----|----|----|----|----|----|----|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40| | | 73 | 65 | 57 | 49 | 42 | 36 |
|--------------------|--|----|----|----|----|----|----|----|----|
|科员 |40| | | 57 | 40 | 42 | 36 | 30 | 24 |
|--------------------|--|----|----|----|----|----|----|----|----|
|办事员 |40| | | 42 | 36 | 30 | 24 | 18 | 12 |
----------------------------------------------------------------------------
单位:元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 | | | | |
----------------|----|----|----|----|----|
* |* | | | | | | |
255 |230 |205 |190 |180 |170 |160 |150 |
----|----|----|----|----|----|----|----|
|* | | | | | | |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1 |
----|----|----|----|----|----|----|----|
| |170 |160 |150 |140 |131 |122 |
----|----|----|----|----|----|----|----|
| |150 |140 |131 |122 |113 |105 |
----|----|----|----|----|----|----|----|
| |131 |122 |113 |105 | 97 | 89 |
----|----|----|----|----|----|----|----|
| |113 |105 | 97 | 89 | 82 | 76 |
----|----|----|----|----|----|----|----|
| | 97 | 89 | 82 | 76 | 70 | 64 |
----|----|----|----|----|----|----|----|
| | 82 | 76 | 70 | 64 | 58 | 52 |
------------------------------------------------
注: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本人现行工资接近工资标准(指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之
和)的人员。

附表三:
高等专科学校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参考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 | | 职务工资标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 | |----------------------------------------------|----------------------------------------------|
|职 务|基础工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 长| 4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 91 |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1 | |
|------|--------|----|----|----|----|----|----|----|----|----|----|----|----|----|----|----|----|
|副校长| 40 | |130 |120 |110 |100 | 91 | 82 | | |170 |160 |150 |140 |131 |122 | |
|------|--------|----|----|----|----|----|----|----|----|----|----|----|----|----|----|----|----|
|科 长| 40 | |100 | 91 | 82 | 73 | 65 | 57 | 49 | |140 |131 |122 |113 |105 | 97 | 89 |
|------|--------|----|----|----|----|----|----|----|----|----|----|----|----|----|----|----|----|
|副科长| 40 | | 82 | 73 | 65 | 57 | 49 | 42 | 36 | |122 |113 |105 | 97 | 89 | 82 | 76 |
|------|--------|----|----|----|----|----|----|----|----|----|----|----|----|----|----|----|----|
|科 员| 40 | | 57 | 49 | 42 | 36 | 30 | 24 | | | 97 | 89 | 82 | 76 | 70 | 64 | |
|------|--------|----|----|----|----|----|----|----|----|----|----|----|----|----|----|----|----|
|办事员| 40 | | 42 | 36 | 30 | 24 | 18 | 12 | | | 82 | 76 | 70 | 64 | 58 | 52 | |
--------------------------------------------------------------------------------------------------------------------
注:1.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本人现行工资接近上述工资标准(指基础工资加职务
工资之和)的人员。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上述工资标准的范围内,制定本地区所属高等专科学校行政人员的工资标准。
3.少数学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较多的也可以设处,设处的不要设科。

附表四:
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六类工资区)
--------------------------------------------------------------------
| |基础| 职务工资标准 |
| 职 务 | |----------------------------------------------|
| |工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
| | |* | | | | | | | |
|高级实验师| 40 |165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 91 |
|----------|----|----|----|----|----|----|----|----|----|
|实 验 师| 40 | |100 | 91 | 82 | 73 | 65 | 57 | 49 |
|----------|----|----|----|----|----|----|----|----|----|
|助理实验师| 40 | | 57 | 49 | 42 | 36 | 30 | 24 | |
|----------|----|----|----|----|----|----|----|----|----|
|实 验 员| 40 | | 42 | 36 | 30 | 24 | 18 | | |
--------------------------------------------------------------------
单位:元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
八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
|* | | | | | | | | |
82 |205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1 |122 |
----|----|----|----|----|----|----|----|----|----|
| |140 |131 |122 |113 |105 | 97 | 89 | |
----|----|----|----|----|----|----|----|----|----|
| | 97 | 89 | 82 | 76 | 70 | 64 | | |
----|----|----|----|----|----|----|----|----|----|
| | 82 | 76 | 70 | 64 | 58 | | | |
------------------------------------------------------------
注:1.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本人现行工资接近上述工资标准(指基础工资加职务
工资之和)的实验技术人员。
2.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确定有工程技术职务的,可以执行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确定有教学职务的,
可以执行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工资标准。